第二十七章 古槐街上的惨案

穿越小说推荐各位书友阅读:佛子北风行 第二十七章 古槐街上的惨案
(穿越小说 www.kk169.org)    听到张元祝对这块石头竟有如此高的评价,虎头不由有些惊呆了。

    当时自己在阴阳洞里修炼的时候,忽然在漆黑如墨的洞中看到前头有光芒,凑到跟前才发现,原来是一块拳头大小的石头发出的。

    那光淡雅如月华,照亮一丈之地。

    初见只是觉得那石头亮晶晶的有些神奇,知道非是凡物,却也没多想,就把它挖了下来,打算带回来给囡囡玩,但现在听爹这么一说,又细细参详了一番这块石头,觉得它还真有可能就是传说中的夜明珠原石,如此说来,那自己岂不是赚大发了!

    有些小财迷的囡囡,这会儿两眼闪烁起无数小星星,转身一把抓到自己手中。

    “虎头,说起来你还算有点儿良心,没忘了姐,哦……姐原谅你了,锅里有我刚熬的小米粥,喷喷香,你等着,姐这就去给你盛上一大碗,让你喝个饱。”

    说罢,囡囡揣着那石头,一溜烟跑出了屋子。

    ……

    张元祝道:“胡闹,这么贵重的东西又不是在路边随便可以捡到的土坷垃破砖烂瓦,虎头,你小子跟爹说实话,这东西到底是打哪儿来的?”

    望着转身而去的囡囡背影,虎头有些怔怔失神。

    此时,突然被问及石头的出处,虎头一时有些发蒙,摸了摸小光头,犹豫了片刻,他忽然嘿嘿一笑。

    “爹,你老还真是神了,这石头说起来还真有个故事……”

    那一天,我到黑熊沟去摘野果,走着走着,忽然“噗通”一声磕到了地上,也不知是被什么东西给绊倒了,摔了我一个狗吃屎。

    不用说,这肯定是有人暗算我啊!

    你想啊,你儿子是那吃亏的人吗,爬起身来我就想找人理论一番,爹也时常教导我说,咱是读书人,读书人就不能与人动粗,咱得以理服人是不?

    结果,我四下张望了一番,愣是没看见一个人影。

    可当我低头一瞅,忽然发现土里好像有什么东西在一闪一闪的,刨开那土堆一看,然后就扒拉出这块石头来了,要我说,你也别在守经街上开什么陋本斋了,就到斜石街那去支个卦摊,保准没孙瞎子什么事。”

    阿茨在一旁听到虎头这话,不禁“噗嗤”一乐。

    先前看他那一本正经的样子,还真以为其中有什么故事呢,没成想,说了半天,居然是调侃起了自己的老爹。

    这事,叔能忍,婶儿也忍不了。

    张元祝的老脸有些挂不住,把眼一瞪,高高扬起手来作势要打。

    “臭小子,找打。”

    不过,看了虎头那嬉皮笑脸的淘气样,高高扬起的巴掌终究没舍得落下,只是轻轻在他那颗小光头上来了一记爆栗子了事。

    这时,囡囡端着大碗热气腾腾的稀饭进屋,恰巧看到了这一幕,开心地冲他挤眉弄眼。

    虎头摸了摸小光头,装作疼得呲牙咧嘴的模样哄大家开心,玩闹了一会儿,猛地一拍自己的额头,嘿嘿一笑。

    “差点忘了正事。”

    转身从背篓里拿出两匹蜀锦。

    “娘,这东西也是香客送给师父的,师父说马上过年了,他也没什么拿的出手的东西送你,思来想去,就把这蜀锦放背篓里了,师父说也不知娘会不会嫌弃,若是不嫌弃的话就让娘收着,等过年时做几件新衣裳穿。”

    蜀锦,自古就有“寸锦寸金”的说法。

    蜀锦之所以珍贵,首先是因为织锦的原料用的全部都是蚕丝,不掺杂一根棉线,而且所用的蚕丝又必须是染色过的熟丝才行,又因织造蜀锦的工艺极其繁琐、复杂,即便是经验老到的两位织娘熟练配合,往往一天辛苦下来也织不了三寸。

    尤为关键的一点,她们所织出的锦缎巧夺天工。

    图案精美绝伦,栩栩如生,她们能用细如发丝的金线织成花鸟,鸟雀虽小,却能无比清晰地织出眼、鼻、喙、甲、羽,无不活灵活现、惟妙惟肖。

    正视旁视,日中影中,各为一色。

    阿茨和囡囡看到这美轮美奂的绸缎,不由惊呆了,她们的眼睛不由为之一亮。

    老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又何况是女人呢,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又有哪个女子能拒绝如此明艳动人的蜀锦呢?

    然而,阿茨终究还是那个阿茨,她……拒绝了。

    “虎头,大爷的心意娘都明白,你的心意娘也领了,但是,咱们家与旁人家不同,别去攀比人家的绫罗绸缎,大鱼大肉,咱还是粗布衣穿着舒坦,家常饭吃着养人,虽说你姥爷是个粗人,没念过几本书,但打小他就跟我念叨,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道理,

    “这东西娘用不着,不过,娘暂且先收下了,等到时候留给你娶媳妇用。”

    ……

    吃罢早饭,囡囡吵着要到古槐街王二麻子那买麻瓜糖吃,阿茨从荷包里拿出三十文钱给虎头,让他们买零食用。

    虎头摆手道:“娘,不用了,我布袋里有钱,下山时师父给的。”

    出门后。

    囡囡微微翘起脚来用手指戳了下虎头的小脑袋,“你不要不会要了给姐花,傻了吧唧的,钱哪有嫌多的,成天念经都念傻了,你个大笨蛋。”

    “想吃糖不?”

    “想啊,不是……你什么意思?”囡囡警惕地看了虎头一眼。

    “听话,哥就给你买糖吃,不然,哼哼……”

    “哈,臭虎头,几天没见长本事啦,你这是要反天啊,没大没小的,竟然还敢威胁姐,看我不告诉娘,让娘打烂你的屁股。”

    ……

    娘就是囡囡的尚方宝剑,只要她一提到娘,甭管虎头多大的能耐都不灵了,是龙得盘着,是虎得卧着,这或许就是唐三藏念紧箍咒,一物降一物吧。

    ……

    这时节,要说哪儿最热闹,无疑是兴安镇上的古槐街了。

    古槐街宽三丈有余,即便在街道两侧支上摊子,也足以容纳八马并行,但现在却是处处人挤人、人挨人,愣是把一条宽敞的大街变成狭窄逼仄如三尺巷一般,迎面来个人都不得不侧身避让,因而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肌肤相亲,呼吸可闻。

    “瞅着点儿路,哪个天杀的把老娘的绣花鞋给蹬掉了……”

    “别挤啦,这是葫芦,别把俺刚打的香油弄洒了。”

    “大婶,你那手不拉着孩子,抓我……”

    叫卖声、骂街声、呼爷叫儿声,声声不绝于耳,人如潮涌,过年赶集的热火劲爆棚,挤着吵着闹着,好像这天也不那么冷了。

    再有三天就是除夕了,十里八乡的人蜂拥而至,趁着年前来采办年货。

    当然,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有些人来这并不是为了办年货的,很多是为了揩油来的,譬如地痞无赖、无良纨绔,小偷扒手……

    虎头与囡囡斗嘴归斗嘴,却是从小就打闹惯了的,往往一扭脸的工夫,就从冷若冰霜就到春暖花开了。

    刚才还打打闹闹的两人,看到这满坑满谷的人流后,为了防止被人群挤散,还是很有默契地手拉手,毕竟这世道不太平,古槐街大了,什么人都有不是。

    二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挤到卖麻瓜糖的王二麻子摊前。

    王二麻子是个三十来岁的中年人,或许是常年风吹日晒的缘故,肤色显得有些黑,但他脸上并没有麻子,据他自己说,这麻瓜糖是祖上传下来的手艺,或许是祖上某代有的人脸上有麻子,久而久之,大家叫顺嘴了,这“王二麻子”的诨名也就成了麻瓜糖的招牌。

    麻瓜糖是用糯米做的,有软硬两种口味。

    硬的酥脆,软的粘牙,糖的表皮上滚了一层炒熟的芝麻,一口咬下去,又香又甜,兴安镇附近的百姓们,无论是老人还是小孩都喜欢吃,也是每年过年时家家必备的年货。

    摊子前的生意非常红火,一家四五口人一起招呼,都有些手忙脚乱。

    奇怪的是,偌大一条古槐街上就他这一家卖麻瓜糖的,据说,以前不是没人眼红这门红火生意,也有人照着做,但做出来的口感与王二麻子家的麻瓜糖简直是云泥之别,久而久之,摊子前的人日渐稀落,那些妄图分一杯羹的人也就断了念想。

    麻瓜糖好吃不贵,才五文钱一斤。

    即便如此,也有好些人家碍于囊中羞涩,只买得起一两斤供奉祖先,剩下的才舍得给老人孩子解馋。

    虎头买了五斤,才拿到手,囡囡就迫不及待地抱着纸袋吃了起来。

    “好甜哦!”囡囡微眯着眼睛,一脸的享受,掏了一块递给虎头,“你尝尝。”

    虎头刚把糖放进嘴里,还没来得及嚼,猛然听见人群中发出一阵骚乱,扭头一看,只见五匹高头大马横冲直撞,即使面对汹涌如潮的人流,依然无所顾忌,手中的马鞭朝着人群猛抽,一时间,人流如被飓风蹂躏的野草般,杂乱踩踏在一起,哭爹喊娘声四起,哀嚎一片。

    骑行在最前面的人高声喝道:“快闪开,公差办案,缉拿朝廷重犯,如有阻拦,死伤勿论。”

    虎头这时才注意到,一个身材并不高大,身穿破烂羊皮裘的人踩着行人的肩膀、头顶疾奔而行,在人潮中兔起鹘落几个回合,不到盏茶的工夫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事发突然,没等人们反应过来,那人就像一阵风般吹过。

    那群骑马的公差眼瞅着逃犯就在自己眼皮子底下逃走,竟然无可奈何,一时怒火中烧,将心中的怨气全都撒在了无辜百姓的头上,手中的马鞭子抡得风转,充耳不闻妇孺老弱的苦苦哀求,更无视这地狱般的人间惨状。

    百姓们只敢怒目而视,却无一人敢挺身而出。

    人流慢慢散去,古槐街上一片狼藉,血污满地,街上横七竖八倒下了无数死伤者,而那些骑马的公差则毫不顾忌地上那些人的死活,此时更是抽出腰中弯刀,向着挡住去路的人群猛砍猛劈过去,那些逃得慢的人像庄稼般被他们乂倒。

    虎头微微摇了摇头,轻叹一声,“咱回家吧。”

    囡囡此时估计也被这瞬间发生的惨剧给吓坏了,小脸煞白,紧紧抓住虎头的小手有些瑟瑟发抖,一句话也说不出,只是木然的点点头。

    刚才还是欢声笑语的太平盛世,眨眼间就变成惨绝人寰的人间炼狱。

    虎头牵着囡囡的手,默然而行,想起师父鬼谷先生对于当前大势的看法,他老人家果然是未卜先知慧眼如炬的神人,自己先前还只是有些半信半疑,如今看到这帮子朝廷的酷吏、犬牙如此视人命如草芥,而百姓只是敢怒不敢言,便是如虎头这般少不更事的少年都已看出,此时压抑得越久越狠,等到爆发时只会越空前越激烈。

    虎头回头看了一眼那淋漓的鲜血,忽然记起曾经在书中读到这样一段话: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

    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

    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这话说得可谓十分直白,一针见血。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可谓人尽皆知,尤其是那些君王,当官的读书人应该更深知其中的利害,但他们往往会健忘,或者不是因为健忘,而是深知一旦发生翻船,所造成的后果及危害将是万劫不复的灾难,于是,他们去造了更大的舟,妄图压制住那些小风小浪,不过,从长远来看,一切皆为徒劳。

    这船,或许能压制住一时,但不可能永久。

    当大潮汹涌来袭时,不管你造多大的舟船都不过是沧海一粟,远的不说,就说那位六王毕,四海一的始皇帝堪称英勇神武、千古一帝了吧,又当如何?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为何会落得如此凄凉下场?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呜呼哀哉!

    ……

    回家后,阿茨看到囡囡那失魂落魄的样子,不由吓了一跳,忙拉过虎头来问是怎么回事。

    虎头怕吓着阿茨,只是淡淡道:“今日古槐街上有马惊了,踩死了几个人,囡囡可能被吓到了,娘,你别担心,应该没什么大事,估计缓一会儿就好了。”

    阿茨一听这话,松了口气,领着囡囡到后院卧房去休息了。

    张元祝看她们走后,对虎头道:“你跟我到书房来,有些话要跟你说。”

    张元祝的老宅是一处两进院落,前院两间正房,一间客厅一间卧房,两侧是厢屋,后院也是三间正房,两侧是厢廊,他的书房就设在西厢廊下,窗前栽了几竿翠竹,此时大雪压枝,一片萧条景象。

    书房内陈设很简单,一桌、一椅、一榻而已。

    墙上挂了他自题的“静心斋”横幅,是书房的名字。

    进屋后,张元祝净手点燃一块香饼,青烟袅袅,香气似有若无,他这才缓缓踱到书案后,坐到椅子上,眼望窗外,半晌沉默不语。

    “说说,到底是咋回事?”

    虎头眉间一蹙,沉吟片刻,然后,就把今日在古槐街上发生的事大概说了一遍,说罢,默默地望向张元祝。穿越小说 www.kk169.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佛子北风行》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佛子北风行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佛子北风行》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