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邦建国,王道之始 第七章:武器走私

穿越小说推荐各位书友阅读:祖宗保佑:我建立了千年世家封邦建国,王道之始 第七章:武器走私
(穿越小说 www.kk169.org)    灵兵不能出言。

    洛苏便自己一个人沿着东部沿海走着。

    他时不时会挑起车帘看看外面。

    苍翠连绵的农田在风中翻起波浪,田中耕耘的农夫正挥汗如雨,井然有序的村庄升起袅袅炊烟,溪流边洗衣服的女子用力锤击,孩童的打闹欢笑声如同风吹过铃铛。

    他还记得上一次出行,在隋朝大业年间。

    荒败干裂寸草不生的田地,道路两旁的草丛中处处都是白骨,兔狐出没宛如鬼寨的村子,无数被束缚着双手和枷锁的百姓,被押解着前往辽东。

    苍山寒微,天下处处泣血,沉重的悲鸣和黑暗笼罩在大地上,似乎永远也难以看清黑暗后的光明了。

    现在真好啊,这些年的努力是有用的,多看看这些,心中那颗为国为民的心就会变的愈发纯粹。

    洛苏走过河北。

    越过黄河。

    向前是淮河。

    这一路上都是大唐的粮食产地,从李治和武曌将帝国都城迁徙到洛阳后,这里的政治地位就有了显著提高,大唐如今一半的折冲府在河北和江淮。

    经过数十年的调整,关中回到了它本该有的区位,山东通过科举迅速崛起,大唐从一个关中为核心的集团,成为了真正容纳四方英才的帝国。

    洛苏来到了扬州。

    人的天赋比努力更加重要,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同样如此。

    一座城池从建立的那一刻,它就存在着一个主要功能,这個功能也是伴随着天下形势的变化而变化,会随着山川、河流的变化而变化。

    长安曾经是都城,而现在承担这个功能的,是洛阳,它的职能被转移到了洛阳这里。

    函谷关曾经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雄关,毁灭它的不是兵刃,而是黄河的改道。

    现在承担这个功能的叫做潼关。

    但潼关不如函谷关,守住潼关至少要十万人,甚至要二十万人。

    于是关中便失去了它四塞之国、稳如泰山的地位,种种因素加持下,舍弃长安便不再是不可接受的选择。

    这些城市中,有军事重镇,有普通居住城池,有天险重关,还有经济城市。

    扬州就是经济城市。

    在隋朝年间它曾经衰败到极点,但地域区位摆在那里,它是大运河的一端,还和金陵对峙,相比苏州而言,它没有那么靠南,对于朝廷而言,太过于重要,它必须繁荣,也总能繁荣起来。

    在大唐建立的这么多年里,即便没有朝廷特意重建,它还是蓬勃的发展起来,在贞观末年就基本上恢复,在李治登基的第十年,缴纳的赋税再次名列天下第一州。

    那个扬一益二的时代回来了。

    蓬勃的河北和江淮,让李治和武曌下定了最后的决心,必须迁都洛阳。

    在洛阳,交通南北的大运河,会源源不断的将山东的物资,用极低的代价送到宫中。

    如果在长安修建一座宫殿的花费是一万万钱,那在洛阳的成本就可以降到三千万钱,水运的优势比起陆地,胜过不是一点一滴。

    洛苏来到这里,而后被扬州官吏所知晓,听到国师竟然驾临扬州,扬州官吏几乎是蜂拥而出。

    扬州刺史。

    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司马。

    这些人齐齐上书,率领着扬州文武百官请求洛苏莅临筵席。

    洛苏很关注扬州的发展,或者说,他关注整个淮河以南的发展,但对于见这些官吏,他没有兴趣,只从中挑选了几个人。

    有江南洛氏的子弟。

    有吕氏的子弟。

    说起吕氏,现在其实过得很舒服,在大唐的众多家族中算是很不错的。

    当初洛氏无论是征战草原,还是北迁,吕氏大部队都跟着洛氏迁徙走了,其中包括主支的许多人和大多数旁系。

    吕氏死了很多人,但也有很多活着。

    一部分留在齐地的故乡,还有一部分在南北二朝时前往江南,投靠洛氏,在江淮扎根,后来洛氏南归,凛冬城的吕氏就有很大一部分回到了齐地。

    吕氏是比较特殊的。

    吕氏的女儿是不愁嫁的,无论是皇族,还是那些高门,没人会觉得吕氏不是高门。

    虽然吕氏的确不是高门。

    山东士族之类都很喜欢要聘礼,吕氏和洛氏久居,是不兴这一套的,但吕氏不认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这种理论,所以吕氏会经常性干涉嫁出去的女儿。

    吕氏家规很严,称得上是森严,对于造反、谋逆之类,可能会造成家族覆灭的行为,管控极严。

    可以说是三令五申。

    大唐实行重内轻外的政策,许多士族高门离开乡土,前往洛阳长安去客居,谋取高官,但吕氏依旧深耕乡土,在洛阳可能不如那些追求出将入相的高门,但在地方上,却是真正的地头蛇,不显眼,但实力极强。

    一行人在一处雕花的阁楼中见到了洛苏。

    无论是洛氏还是吕氏,在见到洛苏的那一刻,齐齐跪在地上,“叩见老祖宗。”

    洛苏抬眼望去,每次见到吕氏,他都觉得很神奇,一个凡俗的家族,能够做到现在这种程度,这是洛氏改变世界的最明证。

    虽然吕氏也有败类出现,但家风极严的吕氏,总能主动清除这些人,可以说是将洛氏内部的自我革命学习的淋漓尽致。

    姬姜联盟是从远古就开始的,到武王和素王的时代发扬光大,创建了邦周,但真正形成制度,却是洛苏亲手推动的。

    当初因为姬姓诸侯和天子的血缘越来越远,为了解决这种问题,洛苏创造性的提出了天子娶嫡长女,其他诸侯同娶姐妹的先例,这叫“取异姓之血固姬姓之亲”,真正的姬姜联盟从这里开始频繁联姻,互嫁互娶。

    “老祖宗莅临扬州,使扬州蓬荜生辉,传说上古圣人过而有经典,老祖宗若有只言片语留下,千百年后,定有光辉神圣闪耀啊。”

    一行人也不起身,就在地上跪着,诚恳说着。

    洛苏坐在椅子上,灵兵将茶水取过来,轻抿一口,只觉甘甜凛冽,“此番过扬州,的确是有些事要交待,你们都是我的本家族人,今日在此,便是机缘,且听一番。

    自邦周以降,一千七百年,天下重心,渐次南移、东移,到如今,江淮已经是天下财税首重,这是不争的事实。

    日后这种趋势依旧不会停下,所以日后天下想要昌盛,江淮、江南的重要,要时时刻刻记在心上。”

    经济在逐渐南移是洛苏关注到的事情,不仅仅是粮食产量,单论粮食的话,中原以及河北,这两块大平原,永远都是粮仓,江淮的平原还不足以承担整个天下。

    但伴随着江淮和江南的开发,瘴气、湿热、风热这些问题被解决,南方更加宜居的属性就凸显出来,扬州是天下商业最繁华的地方,甚至超过世界大都市洛阳和曾经的长安。

    不仅仅是扬州,就连一向被认为流放之地的岭南,也有广州这座非常繁华的城池。

    见微知著。

    其中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暖和,人对温暖的向往是潜藏在基因中的,就连洛氏都从凛冬城迁徙到了辽州,仅仅南归一千多里,就暖和了很多。

    ……

    洛苏一路向南的目的地不是江南洛氏,而是岭南和中南半岛。

    岭南的广州,是一个非常繁荣的城市,和岭南的其他地方,显得格格不入。

    广州的土著并不算很多,这里从建立开始,就是秦朝带来的汉人,而后汉朝的时候,大规模的向这里迁徙人口,再加上在这期间,这里发生过一些战争,不少土著主动离开了这里。

    如今。

    这里是大唐安南都护府的驻地所在,位列四大都护府之一,大唐朝廷在这里驻守着六千兵力。

    安东都护府存在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震慑岭南那些潜藏在山中的南蛮,同时也为了监视被李治分封在这里的王公诸国。

    还有那个大王国建制——宋国!

    四大都护府之下,都有许多王公之国,是当初大封诸侯的时候,分封在这里的。

    安南都护府的辖区,便是后世两广以及琼州,其中布满了崇山峻岭,号称十万大山,这么复杂的地形,分封王公之国时,朝廷可谓是绞尽脑汁。

    至于宋国。

    在刚刚建立的时候,宋王过了很长一段苦日子,毕竟是王后萧妃的后代,为武曌所不喜,自然不可能像是秦王、齐王等人出镇的时候,把国库都要搬空那样的出镇。

    不过后来朝廷还是让安南都护府征召了很多人去建设宋国,而且岭南和中原有水系联通,能运送物资,安南都护府是宋国开拓的后勤基地。

    洛苏来到江南之后就发现了一些不同寻常,许多江南大族的都在向南流入物资,他从江南洛氏那里得到了一些事,甚是诧异,民间竟然已经开始这么玩了,他一路向南,到达安南都护府后,发现宋国的开拓果然比想象中还要好。

    打仗打的就是钱粮,宋国的开拓能比想象中更好,更快,就是因为有大量的资源流入,不仅仅是江南大族,安南都护府的官吏也都在做这件事,那就是在朝廷给予的供给之外,额外给宋国售卖更多的粮食和兵器。

    许多朝廷淘汰下来的盔甲、兵器等,经过造册废弃后,转手被卖给了宋国的开拓贵族,还有那些在岭南开拓的贵族。

    还有那些中原的大粮商,都在往这边贩卖粮食,很简单,这边有水路,比往内地买成本低,而且军粮给的价格高。

    这是相当暴利的买卖,堪称无本万利。

    这实际上就是一种走私,因为朝廷从这里面是拿不到税收的,江南洛氏知道,但没有参与,洛氏的粮食和药材有时候会卖给粮商。

    一件货物,它的最终结局,是落在付钱的那个人手中。

    所以洛氏的粮食和药材最后有多少落在了这些开拓贵族手中,那就说不准了。

    当得知这一切的时候,洛苏不算是很震惊的,但这种模式让他很感兴趣。

    尤其是他得知了一件事后,他的兴趣几乎到达了巅峰。

    这件事便是宋王竟然卖地借钱打仗。

    一群来自江南的商人,以及安南都护府的官吏,在宋国有自己的土地,甚至有矿、山林。

    这些东西都是宋王抵押给这些人的。

    宋王用这些土地未来十年、二十年甚至五十年的收益,来获得更多的利益。

    在民间这种事很常见,民间借贷做生意,扩大生产都是这样做的。

    但这种事出现在一位宗王和一些身份地位完全不对等的商人、官吏身上,让人吃惊。

    因为按照常理来说,这种事情的最后结局,通常只有一个,那就是宗王黑吃黑,将所有东西都吞进自己肚子里。

    因为双方是完全不对等的。

    在这个皇权至上的社会制度中,说句不好听的,哪里有其他人说话的份,还谈条件,简直就是笑话。

    但事实就是,这种交易形成了。

    洛苏对这件事很感兴趣,于是在这样停留了一段时间,对于他这种智慧冠绝人类之巅的人而言,只要略微了解,就足以看出这其中的底层逻辑。

    这种违反常识的事,到底是发生的?

    然后。

    洛苏就有些懵,这是一群傻大胆和一个胆小鬼的合作。

    这件事从表面上来看,是有逻辑的,商人、安南都护府中的大人物,如果将这些人统一称之为“中原权贵”,将宋国中的贵族称为“宋国权贵”,这其中的逻辑就是这三个团体。

    中原权贵认为宋王本就是被天后所赶出去的丧家之犬,虽然贵为宗王,但实际上时时刻刻都在死亡边缘徘徊。

    宗王?

    如果宋王敢有什么抵抗,安南都护府就会让他知道,什么叫做中原天军,从心理上,中原权贵认为自己有实力上的优势地位。

    而后便是第二个关键,宋国权贵不是宋王的铁杆,在分封制度下,宋王对宋国权贵的控制没有那么强,这些宋国权贵和中原权贵有极大利益上的往来,甚至有许多联姻,内外勾结,宋王受到的掣肘极大。

    但洛苏认为这种制衡是虚假的,就像是镜中花,水中月,一戳就散。

    商业有没有力量?

    当然有。

    金钱在任何时候都是强大的力量。

    但在这个时代,商业的力量是薄弱的,金钱的力量是不足够的,这世界九成的力量,都在土地上。

    土地上的百姓,才是决定一切的力量。

    邦周时的诸侯可能抗衡天子是因为有不在天子手中的土地。

    世家门阀能抗衡皇权是因为有脱离皇权掌控的土地。

    在宋王这件事上,宋王在天后执政期间,的确是终日担忧,生怕自己哪一天被注意到,进而被召回神都洛阳,脑袋落地。

    但在政治上,还有一个定律,那就是掌握权力的人,是待的最久的那个人。

    臣子和君王的争斗,在不撕破脸,不置于死地的时候,总是以君王的最后胜利而告终,就是这个理论的终极体现。

    君王就像是圣人,在皇权稳固的社会中,皇位不会被篡夺的情况下,君王最差的结局不过是丢面皮,不过是被人骂几句而已。

    臣子则一个不慎就会丢掉性命。

    一旦君王不要脸,斗争的结果就注定了。

    宋王同样如此,宋国是他的,他长居这里,他的王位来自于中央朝廷,不是这些人所能够撼动。

    天后的年纪也已经很大,没有多少年可以活。

    新上任的天子,对宋王就不会有什么大的仇恨,那已经是上一代的事情,到了那个时候,一旦宋王反应过来,那一场清算就是注定的。

    换句话说,现在这种诡异的平衡,只是因为天后对诸王公的震慑而出现的。

    在这种情况下,敢签下二十年、五十年契约的人,真是疯了。

    在了解了这些情况后,洛苏甚至都能够猜的出来之后会发生什么。

    一旦宋国方面撕毁契约,这些事自然是不敢上报朝廷的,走私的事情没人敢提,那就只有一个选择了,那就是安南都护府以宋国有不轨行为,甚至还会主动造出一些边衅,进而以安南都护府的大军,进攻宋国。

    如果赢了,那未来真的有可能控制住宋国。

    但如果输了,那一切都要打水漂。

    在研究了这种模式后,洛苏就不再关注,一切社会关系的形成,都有其特殊的社会背景,这些事情他不会干涉。

    江南洛氏隐隐参与其中的原因也很容易就猜出来,现在这种模式,的确是帮助宋国快速开拓,自古财帛动人心,在江南士族被中原排斥的过程中,他们向南转向,去寻求利益和退路,就是非常现实的追求。

    没错。

    洛苏看出来了,这些江南士族在宋国取得土地,很有可能也是为了跑路,如果南洋真的发展起来,在大唐事有不逮的情况下,就跑路到南洋去。

    这和当初洛氏在感应不到素王后,担心衰败后灭族,于是跑路到辽东凛冬城,有异曲同工之处。

    事务总会随着现实而改变,曾经圣旨下来,就只能跪地等死,根本就没地方跑。

    唯一能跑路的就是草原,但草原过去太难,很可能死在路上。

    现在随着大唐向四周的开拓,给了很多人这种机会,原来这个世上,除了中原之后,还有适宜人生存的土地,而且距离大唐这么远。

    洛苏来到南洋之后,看了这里的水流条件,又看了看两广以及会稽那连绵的群山。

    这里其实也是一片天然的割据之地,中南半岛的水热条件太好,足以撑得起一个庞大的帝国,如果这个国家还能取得两广,就能获得一片抵御北向的屏障。

    不过。

    洛苏站在高山上,望着那连绵的土地,“没机会了。”

    没机会了。

    从大唐踏上这里开始,从文化开始同化这里开始,这里就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了。

    洛苏就在广州,给洛阳写了一封信,不是给武曌的,而是给太平的,等到太平登基后,再打开这封信。

    其中是关于防止周围封国产生自主意识的内容。

    “在帝国的西南山区中,有许多传承多年的土司,这些土司和汉人的习惯格格不入,进而在这里造成事实上的独立。

    现在,在分封的国家中,同样产生了这种情况,如果这些权贵长时间盘踞在当地,和中原形成事实上的政治隔离,那必将产生政治上的远离。

    这个问题要格外的重视。

    不重视这个问题,分封国的分裂就是可以预见的。

    分裂独立建国只是第一步,在分裂后,如果在和上朝的竞争中,处于劣势,那就会进入下一步,即从文化上,开始驱逐有关于上朝的一切。

    最终,一套以本地主义为核心的思想,就会出现,一旦出现这种本地主义的思想,就要重新花费极大的代价进行整合,且效果不一定显著。”

    洛苏对此很清楚。

    当初的邦周统一后,全天下的贵族都说一样的话,执行同样的礼仪,敬拜同样的至高神,那是第一次大一统。

    但在逐渐的分化中,几乎所有国家都开始结合当地的特色来搞自己国家的主义。

    其中变化最大的莫过于吴国和越国,已经到了断发文身的程度。

    其中齐国、楚国、秦国这些地处边陲的国家,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这还是有洛氏高举诸夏大旗的情况,即便如此,各国人间的隔阂也变得很重。

    秦汉第二次整合当时的诸夏世界,最终形成了汉人这个群体。

    现在西域为什么这么难搞,离心倾向这么严重,其实就是因为,西域相当的本地化,而且是从信仰到文化上的本地化,走出了一条有别于中原的特色诸夏道路。

    西域有神庙存在,问题不大。

    但宋国这里,洛苏觉得问题很大,一旦遭受到来自北方的压迫,来自大唐的统治者,就会主动融入当地了。

    洛苏虽然搞分封,但他不搞分裂。

    就算是因为现实原因,导致不得不分开统治这广袤的国土,但内部的交流绝不能停下,在内部也不能产生隔阂。

    那个曾经的罗马帝国,分成东西罗马两部分,但所有人都以同一族群自居,他们称呼自己为罗马人。

    在两个政治实体间,有官员的相互交流,有皇帝的相互交流,更不要说民间的交流,在复兴帝国的时候,他们不仅仅要复兴其中一个,而是两个,是整个罗马的版图。

    在中原,过去的所有分裂都是因为战争,几个互相之间不能吞并的政治军事实体,在进行抗衡,最终造成了分裂的现实。

    这样的分裂,如果分开的时间足够长,是真的会产生分化的,甚至渐渐变成两个族群,就像是当初前往草原的汉人被同化成游牧,百年后,谁还能知道他们的来历呢?

    他们已经有了一个新的名字,从汉人变成了匈奴人,鲜卑人,或者某一个东胡族群的胡人。

    六大王国实际上就是一种不得不的分裂。

    但洛苏要的是裂国不裂族群,“在处理分封出来的王公之国时,加强统治阶层间的交流,是必要的政治手段。

    与此同时,应当从藩属国中选拔优质的官吏,进入中央朝廷任职,乃至于封侯拜相,同时应当派遣中原官吏,进入藩属国中担任流官。

    双向加大双方之间的交流,这是新朝所应当完成的任务,这是宗主国所应当做到的政治任务。”

    洛苏从洛阳出来,就是要看看这天下变成了什么样子,距离一道道政策的颁下,已经过去许多年,现在都已经发酵开来。

    即便是圣人,也不可能知道,一道政策到达下面之后,会变成什么样子。

    发布政策,地方实施,反馈,调整,重新发布政策。

    这便是治国之道。

    此番出来之后,在岭南和中南这里发生的事情,就让洛苏觉得很有趣,可以说是,有些出乎他的预料。

    经过对世界本质的探查,洛苏断定那些商人最终一定会失败,但对于这种模式,他同样有一个猜想。

    那就是如果有一天,这些商人手中所掌握的力量,超过了土地所能够产出的财富呢?

    虽然从数千年前开始,农业就一直都是立国之本,存身之基。

    商业虽然来钱快,但任何明君圣主都知道,只有让百姓吃饱饭,国家才能安稳,国家大部分的精力都应该放在农业上。

    但洛苏自然能看到,商业在赋税中的比例越占越高,商人所掌握的力量也越来越强,虽然商人的社会地位并没有提高,但事实上,曾经完全依赖土地的贵族,现在都开始用商业来让家族拥有更多的转圜余地。

    这实际上代表了一种未来的趋势。

    这种趋势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洛苏只略微一回想,就见到了一切的根源,从一亩地的粮食产量越来越多开始,从水利的修建、农具的进步开始。

    从一亩地所需要耕作的人越来越少开始。

    从不需要种地的人越来越多开始。

    如果粮食产量能再次增加呢?

    中南半岛有种水稻,生长在宋国中!

    (本章完)

    穿越小说 www.kk169.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祖宗保佑:我建立了千年世家》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祖宗保佑:我建立了千年世家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祖宗保佑:我建立了千年世家》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