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起义 六百二十六 一万年太久,我只争朝夕
穿越小说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启明1158第一卷 起义 六百二十六 一万年太久,我只争朝夕
(穿越小说 www.kk169.org) 苏咏霖建立总务局之后就派人对全国人口状态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摸底。
通过复兴会直接掌控的广大农村地区对这一次人口摸底提供了很大的数据支撑。
在这次摸底调查过程之中,苏咏霖得知当下的中原大地上,人们普遍有着较为强烈的识字需求。
不单单是城市人口的生产生活行动需要认字,居住在农村的农家也需要。
农家出于日常生活和应对官府税吏的需求,力图在征税和服役方面争取自己应得的权益,所以也有着较为强烈的识字需求,不愿意做睁眼瞎白白给人坑骗。
所以有些农家也会专门把五六岁六七岁的孩子送到地方上的私人学塾内学个一两年,等他们多少认识一些常用字了,不是睁眼瞎了,再辍学回来事生产。
这样的话农家人也能认识一些字,官府张贴告示的时候就能看懂,不会被骗。
但是农家供子弟读书的努力也就到此为止,真要说什么读写,那是需要更长时间的学习的,不是一两年启蒙教育就能解决的。
而更长时间的教育就不是一般农家能负担起得了,那是真的需要很大的投入的,一般几口之家拥有十几亩地的农户根本无法供养一个脱产读书人。
所以全国范围内真正掌握读写能力的【文化人】还是很少。
其余三科没办法,必然是需要认字的,在复兴会大规模扫盲的努力普遍成效之前,其余三科的进士只能从这百分之五的人口里面选择。
但是技术不一样。
这年头的掌握技术的匠人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只懂技术而不识字的,他们没有识字和受教育的渠道,却能通过师徒传承和经验积累掌握很精妙的技术。
如果不开通特殊人才考试,必然会把这一部分掌握精妙技术的非识字人口排除在外,这不利于国家对技术的整体掌控。
苏咏霖对技术相当看重,也知道现在的技术积累会对未来技术方面的突破乃至于工业革命的曙光带来重大影响。
现在必须要竭尽全力收集掌握技术的人才,把他们聚在一起进行技术总结,互相借鉴,总结经验,同时让他们拥有文化,建立科学体系,最终实现物理、化学等学科的诞生与发展。
所以苏咏霖费尽心思折腾出了这个【特殊人才考试】。
他将允许不识字但是掌握真正优秀技术的人才进入工部,为国家网罗天下最优秀的技术人才,增加技术人才的储备。
这个消息会随着中都信使四散而出而不断地蔓延、发酵,很快,大明帝国九个行政区的人们都会知道这个消息。
至于他们会怎么想,会不会前来中都参加这场别开生面的科举考试,那就不是苏咏霖能决定的了。
苏咏霖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继续推进改革,并且关注第一次科举考试的出题,准备第一次科举考试的考场和考试方式,选拔考官等等。
别看一场考试,需要动员的人力物力那是真的不少。
更重要的是还有武举考试,和文举考试不一样,还需要很大的考核场地和更多的考核准备,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筹备。
但是为了选拔出最优秀的人才,苏咏霖也是在所不惜,反正他有很多从金国权贵那儿坑出来的黄金白银可以换成钱去用。
这方面,他不会吝啬。
分科取士与洪武二年的第一次科举考试至此尘埃落定,一切都会顺着苏咏霖的意思去实现,苏咏霖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但是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比如恢复分级考试的事情,还有就是与科举考试配套的教育制度改革的问题。
分级考试的问题算是个小问题,有了宋朝和金朝的分级考试经验,苏咏霖只是增添了一些步骤,在地方上设了县、州府和行省三个级别的考试,对于参加科举考试的士子来说,改动不大。
到了京城还要参加两场考试,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只要有的考,大家总能习惯。
科举考试当然是中央全权负责统筹安排,地方上的分级考试也会有中央礼部专门官员抽调异地学官前来负责考试,但是教育还是要在当地解决掉的。
这就需要在县、州府和行省这三个行政区划内设专门负责负责地方教育的学官,将新的教育改革措施落到实处。
这一点倒也是宋金时代的惯例了,宋朝对文化发展还是做了很大贡献的,体现到教育层面上,也是做出了不少贡献,所以苏咏霖可以直接用当下的制度做一些改良。
苏咏霖在随后的政令中就颁布了科举考试的配套措施。
每一个行省都要设置一个提督学政司,专门负责该行省内的教育问题,其下属部门设在州府和县中,每一个提督学政司都附带一个官办学府,吸纳本地学龄幼童入学读书。
而这些设在地方上的提督学政司也将全面负责执行苏咏霖规定的文理法工四科教育,直接对应文理法工四科的分科取士。
对于这一宏大的教育改革措施,苏咏霖举行的尚书省和礼部、财政部和吏部的联席会议上,尚书省几位高官和孔拯、林景春和刘永贞的面色都不是太好。
苏咏霖的要求太多,实际执行起来难度很大,虽然说原先金国也有相对应的官员设置,但是苏咏霖的要求和金国的要求完全不一样,就算恢复原先地方的学官,他们也未必懂得什么是四科取士。
“陛下,臣以为,骤然推行此策难度很大,物力倒还好说,无外乎出钱出人,只要出得起钱,自然有人,但是人力方面,符合要求的官员数量太少,中央尚且不足,更别说地方了。”
刘永贞所说的也是实际问题,一点不夸张,所以苏咏霖没有生气。
“我知道问题很多,但是我想做的事情也很多,一万年太久,我只争朝夕,要做的事情立刻提上日程,定下时间计划表,每时每刻都要按照这个进程去做。
当然,我也不是要你们一气呵成立刻就给办成,我知道问题难在什么地方,所以我的意思是慢慢来,先从中直辖地区开始实施,等这一块弄好了,再到地方上去弄。
三年也罢,五年也罢,十年也罢,咱们首先要知道的是学子的数量其实不多,当下识字的人就那么多,适龄学子的数量也就那么多,分摊到各行省各州府各县,又有多少适龄学子?
不要觉得国土范围广、牵扯人数多,这个事情就不好办,一分摊,一个县也就几百号人,又有多难呢?所以,先把学政官职恢复,把学政官署立起来,把架子搭起来,然后再慢慢往里面填东西。”
苏咏霖开始解释自己办事的方法。
现在中央确定要办这件事情,然后在中直辖地区推广试验,积累足够的经验和办事官吏,最后再往各行省推广。
他没指望能立竿见影一气呵成,这些事情都需要长时间的不断推广和积累,才能最后真正的通行全国。
时间,还是时间,令人着迷而又让人伤神的时间。
这一次,就没有人争论苏咏霖要办的事情【能不能办】,而是争论【该怎么办】。
孔拯刚刚经历弹劾风波,不敢说话,只好眼观鼻鼻观心,啥也不说了,任由皇帝施为,反正他知道皇帝要做到的事情没人可以阻拦。
其他人也大概是和孔拯一样的心理,要么就是苏咏霖的铁杆支持者,要么打一开始就知道阻止不了,不如躺平享受。
孔拯决定至少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不反对苏咏霖的改革措施,以此慢慢积累苏咏霖的好感,以期重回巅峰,再然后……
就该对霍建白进行报复了。
穿越小说 www.kk169.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