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大唐再起 第945、946节 要不要修《元史》?

穿越小说推荐各位书友阅读:葬元第四卷 大唐再起 第945、946节 要不要修《元史》?
(穿越小说 www.kk169.org)    早在九月中旬,忽然有一户蕃州西北地区图日县的百姓上报,他们无意中发现了一个巨大伏藏,里面竟然有大量的竹简,竹简上有字数。

    当地牧民立刻将消息报给当地的寺庙和唐军分队。僧人们和唐军一起出动,将数百斤重的竹简运回白云城明雪宫。

    到了十月上旬,竹简终于运回明雪宫(布达拉宫)。

    发现大量汉字竹简的消息,立刻惊动了整个高原学界。所谓高原学界,其实就是僧侣。他们是高原唯一的学者阶层。

    唐主李洛立刻宣布,在文成宫(大昭寺)举办鉴定大会,召集全城所有的僧侣学者,研究竹简。

    八思巴和白兰法王等高僧,反复询问和唐军一起运送竹简的僧人,关于发现竹简的始末。

    运送竹简的图日寺僧人们说,图日县的牧民旺夏等人,在新分到土地上修建一个蓄水池,野外挖土时,发现了一个古老的墓穴,出土了大量的竹片,还有还有完全朽烂的尸骨,以及青铜器。

    由于吐蕃人很忌讳挖掘坟墓,所以他们不敢隐瞒,立刻上报给图日寺和当地的唐军联队。

    僧人们和唐军武士一起下令挖掘,这才将东西取出来。

    八思巴等人都很是惊讶。图日在哪里?

    都靠近西域了,就在昆仑山脚下不远。那种地方,竟然发现了大量篆体汉字的竹简和青铜器。

    这实在对他们的冲击太大了。

    等到僧人们进入文成宫,果然看见一堆堆的竹简被搬运出来,还有好几件青铜器,造型非常精美,但一看就很古老。

    唐主李洛坐在佛龛改成的宝座上,看着下面的一群高僧说道:“朕这次进入高原,没有带文臣,军中也无人能解读这些大篆。各位上师尽多渊博之士,还请为朕解读出来。还有青铜器上的铭文,也都一一解读吧。”

    八思巴等人遵旨,开始整理起竹简,客串起考古学者。

    要说吐蕃高僧,渊博还真不是盖的。凡是能成为高僧的,几乎都是大学者。很多人是精通汉学。

    不精通汉学的人,没有资格成为上师。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高智商。

    在吐蕃,只有智商超群的人,才能被寺院看中培养,才能成长为高级僧官。智力平庸的,你都没有机会成为上师。

    所以密宗寺庙的教育,那是实打实的精英教育。他们挑选人入寺庙,要看慧根,要考试,其实都是考察智商悟性。

    一般人想当喇嘛太难了,因为不够聪明。

    像八思巴这样的人,拿到中原,论起经史子集,根本不输给一般大儒。

    时间慢慢过去,随着古老竹简上的大篆越来越多的解读出来,高僧们就越来越惊讶了。

    即便他们不懂考古,也能感知到这些竹简的确很古老,根本不是近世的东西。很多竹简都腐朽了,字迹漫漶,但更多竹简上的字迹,还能能辨认出来。

    这竟然是,周穆王西巡时期的游记!

    竹简的主人,叫姚岐,是周穆王的西征时携带的史官。他记载,穆王十五年,率师西征昆仑。

    这些竹简,就记载了西征途中的大事。

    竹简中说,穆天子到高原后,“千里无人”,“大荒万里”,“高原漠漠”“牛马蕃蕃”。

    意思是说,高原上根本没有人烟,只有成群成群的野牛野马。

    这说明,当时的吐蕃高原,是无人区。

    所以,竹简中说:“王悦,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大哉华夏,泱泱周邦,为此方国。”

    意思是,穆天子很高兴,说大周的疆土可真大啊,这里也是我的土地啊。

    八思巴等人看后,心中说不出什么滋味。

    竹简的记载很明显,吐蕃高原,是周天子发现的新土。

    更重要的是,竹简还记载“王命伯容,取旈为帐,作居,师悦。”

    翻译过来就是,穆天子命令一个叫伯容的人,用野牛的长毛,做成帐篷,当做营房,将士们都很高兴。

    这么说的话,吐蕃人特有的的牦牛毛黑帐篷,是周天子到高原时发明的?

    以此推论,最早一批吐蕃人,是周朝的驻军?实打实的华夏人?

    因为竹简又记载:

    “王再西,过昆仑,逐落日。”

    “王曰:虎贲聂!尔听予诰!一师作二,以镇南北,牧六畜。”

    “聂曰:王诰是从,臣服佐命。六畜蕃息,王常所用。”

    “王曰:聂!以待来年,以女来归。”

    什么意思?

    就是说,穆天子到了高原,意犹未尽,还要向着落日的方向继续西行。他命令虎贲(周朝禁军首领)聂,让他把一个师的军队,分为两部分,镇守高原南北,牧养野牛野马。

    聂回答:臣遵守王的命令,一定要让六畜繁盛,为王所用。

    穆天子说:聂啊,等到以后,我会把你们的妻子送来,你们就安心守在这里吧。

    除了这些,竹简有记载了一些后来的事。周穆王继续西征后,再也没有来到高原,但天子没有食言,他送来了留在高原放牧的将士们的家属,希望聂和他的将士,能够长期在高原放牧,向周室输送牛马牲口。

    又记载了,聂带人修建帐篷,放羊牧马的过程。

    而吐蕃历史上第一位赞普,名叫聂赤,带一个聂字!而他的妻子叫南穆,带一个穆字。

    这难道是巧合么?

    这是不是说明,传说中的第一代赞普聂赤,就是这个聂?

    八思巴等人越看越是心惊。他们有看了几件青铜器,乃是周穆王送给史官姚岐的赏赐,铭文是:太史岐赏功。

    这个太史姚岐,没有跟随周穆王继续西征,也没有返回周都镐京,却留在了高原。

    为什么?

    为什么穆天子还要赏赐他铜器?要知道,那时铜器可是很贵重的。

    八思巴等人猜测,原因只有一个。太史姚岐是留在高原监视聂的。他应该定期派人送信给镐京的周穆王,禀报聂是否忠心可靠。

    所以他有功,穆天子才赏赐他铜器。

    而这个姚岐,最终也没有回到雍州,而是死在了高原。

    结果不难猜测。后来聂果然在高原自立了。赞普之意,本为大丈夫,这本就是中原之语,并不是君主之意。

    这说明,聂自称“大丈夫”,既表明了雄心,又没有真的以一国之君自居,他应该还是尊奉周天子的。

    只是后来,赞普之意才有“大丈夫”变成君主。

    李洛看到八思巴等人面面相觑,神色怪异,皱眉问道:“这些竹简说了什么?”

    八思巴只能实话实话的将竹简上的内容说了一遍。

    “果真?”唐主露出惊讶之色,“朕早听中原大儒说起,羌人和吐蕃人实为汉人,俱为华夏后裔。只是不知道个中详细。今日始知其肇也!”

    李洛将竹简一枚枚拿起来端详赞叹,恍惚间差点连自己都信了。

    八思巴道:“看这竹简记载,必是如此了。不过,后来中原汉人,估计也不止一次西迁高原。周朝这支,不过是最早的一批,也是最早的一个部落了。”

    白兰法王等高僧也都点头。

    无论他们愿不愿意承认,事实摆在眼前。

    吐蕃人,的确就是华夏一脉,说是中原汉人,似乎也不算错。

    总之,汉蕃羌一家,是可以断定的。

    李洛绕着竹简,一边踱步,一边连连叹息,目光烁烁的看着八思巴,意味深长的说道:“川西羌人,如今已经归为汉人,倒也是复为一家了。如今,汉吐蕃同源之翔实,已经就在眼前,可汉羌同源之翔实,竟然还没有发现。”

    八思巴立刻会意,他心中叹息一声,双手合十的说道:“吐蕃人,实际上并无统一族号,自古以来,诸部林立,实在不利于教化。”

    “小僧恳请陛下,令吐蕃诸族,归汉!”

    “哦?”唐主不置可否的看看其他高僧,“金轮法王之言,诸位以为如何?”

    大皇帝似笑非笑的目光扫过去,一班高僧人人心中一凛。

    “小僧以为,金轮法王言之有理,善哉!”白兰法王硬着头皮说道。

    事实摆在眼前,吐蕃人本就是华夏移民,这是无可辩驳的史实。而且,吐蕃人本就不是出自一个部族,而是多个不同部族。这些年各族相互争斗不休,也不是什么好事。

    诸族归汉,既符合史书,又符合当前。

    唐主欣然点头,“好。诸位既请,那朕就复吐蕃诸部之名为汉,不分彼此!嗯,吐蕃诸部,本就绾发右衽,此与汉同,倒是不必大改。”

    “不过,吐蕃历法不够精准。虽说吐蕃人也过年,可和汉历元旦,总是差了一两天。嗯,自今日起,该行汉历。”

    “州郡县官府公文,宜用中原文字。这既然归汉,当然要像个样子。吐蕃人本非夷狄,这文教大法,当然要不分彼此。”

    “还有,既然穆天子时,就发现了高原新土,那就改蕃州为穆州,以此纪念穆王吧。”

    “另,朕之前已经重新设置度量衡,以为天下标准,一体推行之。”

    皇帝一口气说完,八思巴等人也只能频频点头。

    要说与汉人风俗最接近的游牧民族,的确就是吐蕃和羌人。很多地方,包括风俗,三者都有相似之处。吐蕃人和羌人绾发右衽,和北方胡族迥异。就是语言,也同属一个语系。

    很快,竹简的内容就传播开来。随着一道《吐蕃诸部归汉诏》的诏书颁布,几十个名称不同的高原部族,全部归汉。

    没用几天的蕃州之名,又变成了穆州。

    …………

    十月初六,摄政皇后临朝听政。

    这快到年底了,朝廷事物更加繁忙了。

    “摄政皇后陛下驾到!监国太子殿下驾到!”

    随着一声长长的唱喝,凤冠朝服的崔秀宁携着小太子李征,步履从容、落落大方的走入大殿,登上丹墀。

    数百名文武大臣在三府相公的领衔下,一起舞蹈下跪,山呼朝拜。

    “皇后陛下万福金安!太子殿下万福金安!”

    崔秀宁坐在宝座上,右下侧坐着一本正经的小太子。

    只有九虚岁的小太子,不知为何,目光有意无意的瞟了瞟头戴芙蓉冠的司妇寺卿辛苦。

    这个姐姐,好漂亮,好神气啊,倒是有点像母后。

    “诸卿平身,就坐吧。”崔秀宁淡淡笑道,绣着五彩云纹的袍袖虚扶一下。

    “谢皇后陛下!”众臣一起平身,按照品级,正坐在厚厚的棉花坐席上。

    坐在最后面的五品官,隔宝座足有七唐丈远,只能勉强听到皇后的声音。

    政事堂中相林必举首先站起出列,举起玉笏奏道:“启奏皇后陛下,大唐简体字已经推行数年,卓有成效。如今翰林院编纂的《洪武字典》已告功成。”

    言罢回首道:“牟院使,快将《洪武字典》上呈皇后陛下过目。”

    翰林院牟巘就捧着厚厚的一本精装大书,出列奏道:“启奏皇后陛下,这就是新编纂而成的《洪武字典》。共收录华夏汉字五万两千二百一十二字,其中常用简化字四千八百二十四个。”

    “臣等参考前宋《集韵》,共耗时三年零四月,耗银十三万七千余元,参与编纂的大儒名士,共计一百三十七人,查阅典籍图书三千二百余册。”

    中官常侍康西接过沉甸甸的《洪武字典》,恭敬的呈现给皇后。

    崔秀宁接过这铅活字印刷的第一本《洪武字典》,打开一看,但见字迹端正,印刷精美,而且注音简介,感到很是满意。

    就是太厚重了些。

    她记得后世的《中华大字典》记载汉字五万,《新华字典》属于简洁版,收录汉字只有一万出头。

    这么说的话,宋末元初的汉字,比起后世要少一万多字。那么很多字应该是明清出现的。《康熙字典》好像也有五万字了。

    汉字的数量,其实也是一个发展的过程。现在《洪武字典》花费三年多时间,用了一百多个学者才编纂完成,说明这个时代,汉字也就是五万多字了。

    后世出现的很多新字,只是明清时代钻研训诂和考古的八股文人在无聊时搞出来的东西,大多没有必要。

    然而他们借着满人刚入关没有文化,借助编纂《康熙字典》的机会,大量造字,挟带私货。

    “本宫认为,这《洪武字典》编纂的很是典范。不过,收录五万两千字,书本太厚,用纸太多,这成本必定不低吧?”崔秀宁问道。

    工部官员出列奏道:“启禀皇后陛下,工部算过,印刷一套《洪武字典》需要的工料和人工,需要耗银四块银圆。”

    四块银圆!

    这是什么概念?

    一个九品乡正的俸禄,每月也才四块银元。等于说,抵得上一个乡长一个月的工资!

    真的贵啊。

    有多少人能舍得买?或者买得起?普通一家百姓的全年收入,也就二三十块银元。

    这个成本,真的不利于推广。

    崔秀宁道:“再参考《洪武字典》,编纂一部简化版的小字典,只收录一万较为常用的汉字。《洪武字典》改为《洪武字源》,简化版就叫《洪武字典》,在推广天下,先刊印一百万本。”

    众人一听,纷纷点头。

    这个法子好啊。

    如此一来,《洪武字典》成本不到一块银元。而且重量厚度都变小了很多,很利于推广了。至于收录五万多字的《洪武字源》,则可以作为研究深造而用。毕竟,一般人还真用不上。

    说完了字典之事,钱选出列奏道:

    “皇后陛下,如今我大唐已经恢复中原,一统天下。臣等以为,是该准备编修《宋史》了,还有这《辽史》、《金史》、《西夏史》、《元史》,都应该编修。”

    “这一来,可示大唐继承华夏大统。二来,我大唐武功赫赫,连年开疆拓土,可修文大事,却相对弱了些。借助修史,也能彰显大唐文治。同时,也能聚集天下名士,共襄盛举,为朝廷效力,一举三得啊。”

    钱选话刚落音,文臣们都是纷纷表示附议。

    可司妇寺卿辛苦却出列提出了异议。

    “娘娘。”辛苦对皇后陛下的称呼,显示了她的特殊。

    “适才钱侍郎提到修史,臣是赞同的。可是为何要修《元史》呢?微臣以为,蒙元不过强盗之属,豪夺中原,荼毒天下,并无一丝功绩,一无是处。这所谓大元,根本就是笑话,不配大唐为其修史。”

    辛苦说的毫不客气,完全就是把“大元”扔到地上踩。

    “辛寺卿此言差矣!”

    大鸿胪李签站起来出列:“皇后陛下,辛苦此言看似有理,却是不合史家规矩,也不合国朝大统。”

    “元廷虽然暴虐,也是以夷狄强取豪夺天下,可毕竟占了中原近六十年,还占了南方十年。当年蒙元一统天下,这也是事实。怎么就能视而不见呢?难道还能隐瞒天下人么?”

    “太宗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啊。要是不修元史,那么后人如何得知中原曾经被夷狄荼毒,又如何引以为戒呢?”

    王恂也出列说道:

    “大鸿胪言之有理。皇后陛下,辛寺卿的话,虽说听着解气,却并不理智。不修元史,那么江北这近六十年,是在谁治下?难道中原这五六十年之事,都是虚幻不成?南方元据十年,也是虚幻不成?这不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么?”

    辛苦很不服气的说道:“朱温篡位,陛下废了后梁之号,废黜朱温皇帝之号。这就是气魄!我大唐以道治天下,不修元史,行的是华夷之辩的道。为何要瞻前顾后?”

    牟巘摇头:“此言差矣。陛下虽然废了后梁之号,也废了朱温皇帝名号,可陛下并没有删除后梁历史啊。后梁时发生的事,还是记载在史书之中的。”

    “可要是不修元史,那么这些年的事,不就是被完全抹除,一片空白?这如何使得呢?我大唐以道治天下,陛下和皇后数次强调,与时俱进,实事求是才是依道治国之本。”

    太史令姚隧出列道:“臣说句公道话。蒙元虽然暴虐,人神共愤,可要说什么好处都没留下,那就不够实事求是了。”

    “起码,元廷修了几万里的驿道,省了大唐好多功夫。光是这驿站驿道,也不能一笔抹杀。”

    辛苦听到这里,更是不高兴了。冷哼一声道:“太史令此话,当真好没道理。元廷累死了很多百姓不假,可何曾修过一里半里的驿道?这几万里的驿道,难道不是我大唐修建的?关鞑子什么事?”

    什么?

    众人面面相觑。

    辛苦之言,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完全就是睁眼说瞎话了。

    谁都知道,元廷修了几万里驿道是事实。可是这女子,竟然不认帐!

    蒙元修的几万里驿道,到了她嘴里,成了大唐修建的了。

    没错,说内心话,大臣们当然希望,这几万里驿站是大唐的功绩。可问题是,真不是啊。

    难道煌煌大唐,堂堂朝廷,要当着天下人信口雌黄吗?

    然而,等看到皇后陛下露出沉思的神色,大臣们的反对之言,就只能暂时咽下去。

    看样子,皇后陛下,竟然也认为辛苦说的对?

    难道皇后陛下,也想把几万里驿道的功绩,记在大唐的账上?

    这…不太好吧?

    崔秀宁收回思绪,淡然一笑,“诸卿说的有理。辛苦所言,也不是完全无理。嗯,修史乃大唐文治大事,不可不慎。此事,还是等陛下回朝裁决吧。”

    政治上已经很老练的崔后,决定暂时不讨论是否要修《元史》之事。

    不过,对于修《宋史》和《辽金西夏史》,所有人都是没有异议,那是肯定要修的。

    小太子李征,看着辛苦退下,小脸蛋上露出一丝好奇的神色。

    这辛苦,很是不一样啊。

    她说的话,倒是挺有趣。

    这时,林必举再次站起来说道:“启奏皇后陛下,如今中原植树造林工程,已经全部结束。环卫寺报,北方难民共植树三千万株,各处大山上的小树苗,最少一半栽倒了两河沿岸和荒野之处。”

    “关中,河南,齐鲁之地,从北到南共有三道,也就是皇后陛下所说的防护林。不出十年,中原就会绿树成荫,水土丰茂。”

    “请旨,这闲下来的难民,如何安排?”

    崔秀宁道:“西苑和黄河,水库不是还没修完么?就让他们参与修吧。总是,不能光吃饭不做事,朝廷那么多的赈济粮食,不能白花。”

    “遵旨!”林必举领命。

    ps:蟹蟹大家支持,现在月票又一次杀入全站百强了,希望一直能稳住。不会忘记加更的,晚安!哦,今天才知道,还有名叫董事长的人,姓董…

    穿越小说 www.kk169.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葬元》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葬元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葬元》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