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刘邦篇 第三回 第十四章 册封公主

穿越小说推荐各位书友阅读:汉室风云第一卷 刘邦篇 第三回 第十四章 册封公主
(穿越小说 www.kk169.org)翌日上午,未央宫前殿外。

    紧急召唤了一批文武大臣,都在殿外等候,不知皇帝叫他们来有什么事情。匈奴使臣就这一两天就来长安了,刘邦现在搞这么神秘究竟想要做什么,还是关于选送真假公主的事么?

    大家都立于未央宫门前,三三两两围在一起私下耳语议论着,一些人摊着手,一些人摇着头,一些人‘啧啧啧’的撇着嘴巴,一些人神态自若的左手搭右手立于原地闭着眼睛,旁边的纷纭声未能影响到他。

    忽然,未央宫大门‘吱呀’一声开了,出来一个瘦弱黝黑的老宦官,几乎一条缝儿似的双眼扫一遍底下纷杂的大臣,站在高高的台阶上,破着嗓子一声尖锐道,“皇帝诏,各位大臣进殿,趋。”

    大臣们纷乱中赶紧找好自己的位置,分成两排小趋着进殿,刚站好就看见刘邦已经坐在了威严的龙榻上,一脸安静的素淡的看着下边的大臣。

    “皇帝陛下长乐未央千秋万世……”大臣们高抬手臂躬身作揖山呼起来。

    刘邦早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声势和规模的行礼,总是见怪不怪了,平静的道一声,“起。”

    大臣们又都陆陆续续的挺拔起腰子,眼睛齐齐望向了高高在上的刘邦。

    刘邦冠子上的旒子漫无规则的摆个不停,有些挡到刘邦的视线,他干脆侧身倚在宽大的龙榻上,一手撑着头看着下边的大臣们,半晌才洪亮道,“经过朕与皇后的商量,决定送公主入胡。”

    话音刚落,大臣们又是山呼‘万岁’,赞美皇帝英明果断,刘邦毫无喜色一动不动。

    刘敬在原地站不住了,早已一脸狐疑,一副完全不相信的样子往上瞥一眼刘邦,断然出班道,“请问皇上是送鲁元公主么?”

    大臣们也随刘敬齐齐看向刘邦,借着刘敬的提问证实一下是不是鲁元公主,前天的君臣议论并无结论就散朝了,今儿个不知道皇帝做出什么样的决定,大家都屏住呼吸瞪起眼睛观察着刘邦的言语举动。

    逮着刘敬的话无底气的回看一眼群臣中个子矮小的刘敬,‘呃’的微挑了一下眉,重又将身子直立起来坐正,整了整身前的衣服,清清喉咙说,“朕正想说这件事,公主已经回赵国了。”

    话音刚落,殿里一阵骚动。“什么?”刘敬大惊的张着嘴巴,瞪起眼睛,诧异的看着刘邦。其他大臣微怔一时重又一片哗然,左右议论,沸腾一样的声音越来越大。

    刘邦将手抬在空中稍微安抚了一下,回头向身边的宦官使了一个眼色,那个宦官就小趋着到殿门前站住了,向着外边尖锐的大声传召,“宣公主进殿。”

    又是一片哗然,不是公主回赵国了么,怎么还有公主,哪来的公主?大家又是七嘴八舌的说个不停,刘敬更是诧异,不知刘邦在耍什么把戏,于是稍侧着身子注视外边将要进来的公主。

    今儿个天气高爽,偶有习习凉风拂面,偏斜的阳光和暖的照进了未央宫大殿,射的殿门口方围一片金灿灿的美丽,让人感觉一丝的暖意袭身。俄顷,一个被阳光拉长的纤纤身影出现在殿门口,大家都前倾着身子张望着即将进来的‘公主’。

    刚踏进左脚,殿内的一角已然响起了礼乐,庄严肃穆一派大气优雅。踏着肃穆庄严的礼乐声,不失公主气质的端庄走进来,就是刘麓,也是陇安公主。她今天装扮十分漂亮,一身紧俏的华贵直裾裙装,上面流金四溢,在阳光的照射下,更是犹如金子般闪耀,冰肌玉肤被阳光射的如初生的婴儿般软滑粉嫩,三千青丝直垂着,顶上一个好看的流云髻,真标志的一个美人儿,一步一步仪态大方步履轻盈的走过未央宫红毯,向着刘邦龙榻委婉走来。

    刘邦看着看着和颜悦色的笑了起来,昨晚光线不太好,没看清刘麓的长相到底如何出众,今儿个一见果然非同凡物,她的秀色可餐引得刘邦眼睛一动不动的注视着她。大臣们也是眼神儿一刻不离的紧盯着走过红毯的女子,心想这就是刘邦所说的公主了,容貌倒是好看极了,玉净花明的,鲁元公主也是不及她的。

    刘麓一路走来,面容安静祥和,丝毫不理会两旁的臣子们究竟在怎样看她,只是平视着前方直直的走着,一直到刘邦龙榻下边停住了。然后跪下来左手互搭右手,低头行稽首大礼,“刘麓参见皇上,皇上长乐未央千秋万世。”

    刘邦屁股几乎都坐不住,似离席却未离席的跃身,迫不及待的隔空做了个扶起的手势,笑呵呵客气地说,“刘麓请起。”

    刘麓被宦官搀扶起来,背向大臣们站立一边,头抬着眼睛却是紧紧低垂,面容淡淡。

    礼乐骤停,萧何困惑,出班道,“皇上,这是……”

    刘邦挥挥手,叫萧何又重新回班站着。自己也站起来,走到台下与大臣么站在一起,双手背后,看着眼前的刘麓,道,“她叫刘麓,朕决定将她封为陇安公主,待嫁匈奴。”

    大臣们重新哗然,刘邦又将他们抚慰了一下。

    刘邦又在文武两边隔开的走道上走着,一边走一边说,“朕知道你们要说什么,不就是怕匈奴发现是李代桃僵么?不就是怕刘麓去了匈奴将此事说穿么?”刘邦又走回刘麓身边,看着她的眼睛,洪亮的问,“刘麓,请你告诉朕的臣子们,若是去了匈奴,你会将自己的真实身份说出来么?”

    刘麓抬头平静的看了一眼刘邦,又转身看了看正在看着她的大臣们,挪步走到大臣们前边,视线稍在萧何丞相身上落了一下。昂首挺胸声音洪亮的说,“刘麓身为汉家女子,有幸出塞匈奴是刘麓的福气,常常听说塞外风光绝美,苍苍蓝天,茫茫绿野,牛羊马儿一片,听起来又是一个长安一般的天地,绝知此事要躬行,刘麓有幸了,想去塞外瞧瞧。若是入胡,刘麓绝不忘长安百姓,不忘天子对我的厚爱,定将汉家与匈奴长结兄弟之情,百年不犯我大汉。”

    刘麓面容平静的说着,听得刘邦都有些感动,不断的点头称好。他看了一眼他的大臣们,大家也是静静地听着刘麓的誓言,表情却变了,不再是质疑,有的只是对刘麓这个小女子敢于鼓起勇气自嫁匈奴的敬佩和肯定,大家频频点头,好像一时间大家都被刘麓说的话臣服了,显得不再那么固执。

    刘邦看着大家的表情渐渐变换,深知此事可以定下来了,可以肯定刘麓即是待嫁匈奴的不二人选,也是笑呵呵的点头。

    群臣的肯定是刘邦最大的支持,略带笑意的又特意看了一眼刘敬,刘敬刚巧不巧的迎上刘邦的龙目,瞬间又低下头,叹着气。刘邦却是不屑的捋髯笑了起来,重又回到龙榻上,继而更是哈哈大笑了一会儿,一手按在几案上,立即打住笑脸雄浑道,“好,既然大家没什么意见了,那朕现在就正式行册封仪式了。”

    大臣们立刻又站好,两手恭维着,低头听候刘邦的安排,刘麓也过来站在几案正前方低头准备受礼。

    刘邦向身边的宦官使个眼色,那宦官又是跑到门前宣召,“传太常叔孙通觐见,传皇后殿下觐见。”

    一会儿吕后和叔孙通小趋着进殿了,行过礼后,开始进行仪式。

    面无表情的吕后被刘邦亲自邀上台阶,坐在下侧看着受礼仪式。

    叔孙通主持着仪式,手里拿着早已拟好的诏书洪亮的念道,“皇帝诏:刘麓,长安陇西郡上邽安宁人士,念其乖巧温雅,朕特封其为陇安公主,是为朕的另一女儿,其生父刘氏为广安候,母刘白氏为昭褆夫人,爵位世代永传,钦此。”

    叔孙通念完,刘麓跪礼谢恩,“儿臣谢父皇。”

    刘邦与吕后相互对视一下,然后笑呵呵的说,“请起。”然后刘邦起身走下台阶去,身后跟着一个宦官,手里拿着一个盘子,上面盛着一个银色配玺和一条紫色绶带,跟随刘邦走到刘麓面前。

    刘邦转身拿了银色配玺和紫色绶带,亲自交到刘麓手中,笑呵呵的说,“陇安公主,朕的女儿。”

    刘麓安静的接过刘邦手里的配玺和绶带,弯腰谢恩,“陇安谢父皇。”

    接下来行受封最后一个仪式,给刘邦和吕后敬父母茶,宫女端来茶后,刘麓亲手将两杯茶一一递给刘邦和吕后,恭声道,“陇安恭请父皇母后喝茶。”

    刘邦笑呵呵的接过茶一饮而尽,吕后平静中又显阴冷的看了一眼给她递茶的刘麓,这才接过茶来一饮而尽。刘麓又把他们喝完的茶接过来放在盘中,到此礼毕,预备下去,吕后拽了一下她的衣袖。刘麓猛然转身恭敬的看着吕后,吕后陪着一丝笑容,从衣袖里拿出一个金色簪子,道,“陇安以后便是母后的女儿,母后不知道该送什么,想着簪子最能代表我们女子,所以母后便送你簪子,喜欢么?”

    吕后此时一脸笑意手拿簪子藏刀似的看着刘麓,刘麓胆颤,面容沉缓惶恐的看了眼吕后,硬是从僵着的脸上挤出一抹笑容,接过簪子,道,“女儿喜欢,谢过母后。”心想着吕后曾经逼着她的事,现在却笑脸迎人的接受她的礼物,那礼物真是使刘麓心惊肉跳,皇后到底什么意思,簪子?还是威胁她么?

    大臣们开始山呼‘万岁’。

    刘邦特意嘱咐,“对外,只准称呼刘麓为鲁元公主,陇安公主是她在长安的封号,索性匈奴单于不识鲁元公主。此次册封公主还望大家保密,勿要叫匈奴人知道,有谁胆敢说出去,斩。”

    大家赶紧低头曰‘喏’。

    刘邦又一派帝王架势转头对刘麓说,“在匈奴王庭,你定要称自己为刘乐,万不可称刘麓。”

    刘麓点点头。

    刘邦和吕后这才笑呵呵的重又看起了大家,眼睛落在一处生着闷气的刘敬身上。陈平顺着刘邦的眼睛看去,刘敬一脸严肃,低头沉闷着,与群臣没一句话说。陈平微挑眉梢笑了一下,自立文官一列不语。刘邦知刘敬心里难受,怪自己不听他的话,但是刘邦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于是也就不顾他说的话了,只是还有一个任务必是他要完成的,于是刘邦对刘敬说,“刘公勿要担心了,也勿要生朕的气了,此行匈奴的任务还得交给刘公完成,随时准备好和公主一道翻越长城觐见匈奴单于,协和匈奴永结昆亲之好。”

    “臣……谨遵圣谕。”事情已成这样,也无需计较太多,刘敬出班乖乖的领命。穿越小说 www.kk169.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汉室风云》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汉室风云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汉室风云》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