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5 章典故十

穿越小说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幼学琼林典故 第 25 章典故十
(穿越小说 www.kk169.org)    原文:分金多与,鲍叔独知管仲之贫

    译文:管仲之所以多分一些钱,只有鲍叔牙真正的知道管仲家里十分的贫穷。

    典故:管鲍之交

    从前,齐国有一对好的朋友,一个叫管仲,另外一个叫鲍叔牙。年轻的时候,管仲家里很穷,又要奉养母亲。鲍叔牙知道了,就找管仲一起投资做生意。做生意的时候,因为管仲没有钱,所以本钱几乎都是鲍叔牙拿出来投资的。可是,当赚了钱以后,管仲却拿的比鲍叔牙还多,鲍叔牙的仆人看了就说:“这个管仲真奇怪,本钱拿的比我们主人少,分钱的时候却拿的比我们主人还多!”鲍叔牙却对仆人说:“不可以这么说!管仲家里穷又要奉养母亲,多拿一点没有关系的。”有一次,管仲和鲍叔牙一起去打仗,每次进攻的时候,管仲都躲在最后面,大家就骂管仲说:“管仲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鲍叔牙马上替管仲说话:“你们误会管仲了,他不是怕死,他得留着他的命去照顾老母亲呀!”管仲听到之后说:“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人可是鲍叔牙呀!”后来,齐国的国王死掉了,公子诸当上了国王,诸每天吃喝玩乐不做事,鲍叔牙预感齐国一定会发生内乱,就带着公子小白逃到莒国,管仲则带着公子纠逃到鲁国。

    不久之后,齐王诸被人杀死,齐国真的发生了内乱,管仲想杀掉小白,让纠能顺利当上国王,可惜管仲在暗算小白的时候,把箭射偏了,射到了小白的裤腰,小白没死。后来,鲍叔牙和小白比管仲和纠还早回到齐国,小白就当上了

    管仲

    齐国的国王。小白当上国王以后,决定封鲍叔牙为宰相,鲍叔牙却对小白说:“管仲各方面都比我强,应该请他来当宰相才对呀!”小白一听:“管仲要杀我,他是我的仇人,你居然叫我请他来当宰相!”鲍叔牙却说:“这不能怪他,他是为了帮他的主人纠才这么做的呀!”小白听了鲍叔牙的话,请管仲回来当宰相,而管仲也真的帮小白把齐国治理的非常好呢!

    管仲说:"我当初贫穷时,曾和鲍叔一起做生意,分钱财,自己多拿,鲍叔不认为我贪财,他知道我贫穷啊!我曾经替鲍叔办事,结果使他处境更难了,鲍叔不认为我愚蠢,他知道时运有利有不利。我曾经三次做官,三次被国君辞退,鲍叔不认为我没有才能,他知道我没有遇到时机。我曾经三次作战,三次逃跑,鲍叔不认为我胆怯,他知道我家里有老母亲。公子纠失败了,召忽为之而死,我却被囚受辱,鲍叔不认为我不懂得羞耻,他知道我不以小节为羞,而是以功名没有显露于天下为耻。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鲍叔推荐管仲以后,自己甘愿做他的下属。鲍叔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吃俸禄,得到了封地的有十多代,常常成为有名的大夫。天下的人不赞美管仲的才干,而赞美鲍叔能了解人。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平生修得随缘性粗茶淡饭也知足

    后来,大家在称赞朋友之间有很好的友谊时,就会说他们是“管鲍之交”。

    原文:绨袍垂爱,须贾深怜范叔之窘

    译文:绨袍垂爱,这是须贾知道范叔穷困而支助他。

    典故:绨袍之义

    范雎随魏国中大夫须贾出使齐国,须贾怀疑他通齐,回国后报告魏相。范雎含冤被打伤,改名张禄逃到秦国当上宰相。后来须贾出使秦国,范雎扮作穷人去见他。须贾见状就送他一件绨袍,待发现他是秦相时吓得一再谢罪。范雎没有杀他。

    原文:御沟题叶,于佑始得宫娥

    译文:于祜和宫女韩翠萍在树叶上面写诗通过皇宫的水沟传情,最终二人结成了夫妻。

    典故:御沟题叶成佳偶

    据传,唐僖宗时,有一天傍晚,学士于祜在皇城墙外漫步。正是万木飘零,秋风瑟瑟之时,见御沟里有红叶片片漂浮,他随手从水里拾起一片红叶,意外地发现红叶上题着一首诗:“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于是,于祜兴起,也找来一片枫叶题上:“曾闻叶上题红怨,叶上题诗寄阿谁?”置于御沟之中,怅然离去。“后帝放宫女三千,出宫遣嫁,宫女韩氏嫁于祜”,两人各出红叶相示,相对惊叹而泣,以为天配,于是两人就结为夫妻。

    原文:绣幕牵丝,元振幸获美女

    译文:唐朝时候的郭元振一秀幕为帐,从秀幕之外牵了五条红线之中的一条,娶了宰相张嘉贞的三女儿为妻。

    典故:《尧山堂外纪》:“郭震,字元振。美丰姿,张嘉贞欲纳为婚,曰:“吾五女各持一丝幔后,子牵之,得者为妇。”元振牵一红丝,得第三女,有姿色。弱冠举进士,后同中书门下,封代公。唐宰相二亲存者,惟元振一人。〕

    原文:韦固与月老论婚,始知赤绳系足

    译文:韦固与月老谈论婚姻的问题,才知道夫妻之间双方都有一根红绳套在脚上。

    典故:赤绳系足

    古代杜陵少年韦固,一天在路上遇到一个靠着红布囊席地而坐的老人,觉得奇怪,就去问老人。老人说他是主管天下婚姻的,囊中的红绳是用来将夫妻的脚系在一起的,不管他们两人相隔多远,终究会走到一起的,如果断裂就夫妻离散。

    原文:朱陈一村而结好,秦晋两国以联姻

    译文:朱姓和陈姓在同一个村子之中,两姓世代都互通婚姻。秦国和晋国曾经战争不断,可是后来却通过联姻而取得了和平。

    典故:秦晋之好

    秦穆公为求将来与中原友好,与当时力量强大的晋国联姻,向晋献公求婚,晋献公就把大女儿嫁给了他。后来,晋献公年迈昏庸,要立小儿子为国君继承人,从而杀死了当时的太子申生。于是,另外的两个儿子夷吾和重耳,分别逃往梁国和翟国避难。再后来,夷吾得到姐夫秦穆公的帮助,做了晋国国君。但是不久,夷吾就与秦国失和,发兵攻打秦国,终遭惨败,还叫儿子公子圉到秦国做人质,这才将两国的关系修好。秦穆公为了联络公子圉,把自己的女儿怀赢嫁给了他。这在当时的社会来说,是一件亲上加亲的事,按理关系应该是很稳固的了。然而公子圉听说自己的父亲病了,外公家又被秦国灭亡,害怕国君的位置会被传给别人,跑回晋国。秦穆公立即决定要帮助重耳当上晋国国君,把逃到楚国的重耳接过来,还要把女儿怀赢改嫁给他,第二年,夷吾一死,公子圉就做了晋国君主,跟秦国不相往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当上了晋国的新国君,成为有名的“春秋五霸”中的晋文公,秦穆公也在重耳死后不久,借机打败已经成为中原的霸主的晋国,也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原文:蓝田种玉,雍伯之缘;

    译文:蓝田种玉,是雍伯用玉娶到了美妻徐氏,这也是一段好姻缘。

    典故:蓝田种玉

    《明?程登吉?幼学琼林?卷二?婚姻类》:“‘蓝田种玉’,雍伯之缘;宝窗选婿,林甫之女。”

    杨伯雍为雒阳县人,原以买卖为生,笃行孝道,父母死后,葬於无终山,遂定居焉。山高无水,伯雍自行取水,置于坡上供行人解渴。三年后,有一路人饮之,予其一斗石子,并嘱在高燥平坦有石之处种之,曰:“玉将生于其中。”伯雍未婚,又曰:“尔将得纳贤妻。”言后遂隐。於是伯雍种其石,年年常来视察,果见玉生于石上,人莫知之。有一右北平大族徐氏,其女德行贤淑,人多求婚而遭拒。伯雍往而求之,徐氏笑其痴,因戏之曰:“若得白璧一双,将听凭婚配。”伯雍便往其玉田,取白璧五双为聘。徐氏大惊,唯有将女妻之。皇帝闻而奇之,拜伯雍为大夫。在种玉之处,四角立各高一丈之石柱,其中一顷之地,称之为“玉田”。穿越小说 www.kk169.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幼学琼林典故》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幼学琼林典故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幼学琼林典故》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